据联合早报网报道 2010年以来中日关系不断恶化导致僵局的推力究竟何在?从中国来看,直接原因是日本政府对实施所谓的“国有化”所致;从日本看来,直接原因是中国政府在领土问题上采取拖延措施,用渔船作为先兵来破坏日本对“尖阁诸岛”的实际控制。
简言之是“外压”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恶化,但笔者认为,导致中日僵局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两国内部,即“内压”大于“外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都处在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双方都面临内部的巨大挑战。中国虽然经过了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但贫富差距、腐败特权、环境污染、治理改革滞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这些问题的成因的判定以及解决方法上出现了意见分裂,这使得人们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让人们对于中国要获得别国尊重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容易被笼统地解释为煽动“”或者“中国包围圈”,人们的潜意识中期盼中国能够将新获得的地位,转化为能即刻解决外交问题的实力,但似乎局势的发展并不符合人们的期待,加上上述的焦虑心态,使得政府在外交上很容易被批评为“太软”。
这种背景下,一些过激的民族主义言行就有了土壤和市场,例如认为日本是二三流国家,还有30分钟可以解决日本,从外界观察家来看,中国的某些媒体似乎在预测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这些言论让民众对于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的担忧,对于政府“不够硬”的情绪进一步加重,结果造成决策者在外交上的国内环境变得非常严峻,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考虑所将付出的国内政治代价。
在日本,政治上自民党一党独大的政治格局结束,日本政党政治处于漂流期,政府更替频繁。在经济上,日本从冷战后发展乏力,人口高龄化和少子化让社会福利和政府财政面临严峻挑战,日本人在过去十年自信心下降明显,对于前途的不确定性,让日本社会也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
在对外关系上,日本失去了第二大经济大国地位,让日本感到战后唯一的外交优势正在消失,经济地位的丧失导致国际地位下降导致外交失利,逐渐成为主流逻辑。这种状况下日本渴望强人出现,来证明日本仍然是重要的和能够保护国家的尊严,当人们的这种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同样被批评为“太软”。
同样的道理,在日本那些敢于“说狠话”的从政者、评论员就有了土壤和市场,例如石原慎太郎一直警告日本会成为中国的殖民地,日本的一些评论员则将中国看成是重大的安全威胁。日本决策者同样面临不容乐观的国内环境,在一个处于变动期的民主政治国度,日本政治家对于这种“内压”就显得更加的脆弱,因为外交决策的失败,将直接导致自身甚至政党的政治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