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栏目,是本报“乡愁”线日起,本报推出“海外同胞:何以排遣乡愁”系列报道,引起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共鸣。特别是海外各地的读者,共传、寄稿件100多篇,其中22篇已刊登。
由于该系列报道已告一段落,还有许多热心读者的来稿未能刊出,有的是因同类题材本报已刊登文章了,只好割爱。在此,我们向稿件未能刊出的文友们致歉。
乡愁的浓淡,与能否融入当地社会、中西文化差异等息息相关。因此有读者建议:延伸乡愁话题,转而探讨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以当今海外同胞的境遇来看,主动适应海外环境,“融入”显得格外重要。在保持“中国心”的同时,怎样与住在国民众和谐相处?如何更豁达乐观地“落地生根”?华侨华人版从今天起刊登几篇文章,敬请读者垂注,同时欢迎文友们参与。
人思故土,鸟恋旧林。乡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最原始的感情。而乡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远离故土的人,由于一时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失落和忧伤。但乡愁绝对不是乡情的全部,对故乡的感情,在整体上应该是美丽、温馨和积极的。
很难想象,一个离乡背井飘泊异域的游子,如果没有了对故乡的思念,他的异乡生活将会是多么的枯燥和乏味。乡情更是一笔财富,一种力量。被《》评为世界十大作曲家之一的美籍华人谭盾,以一首“藏龙卧虎”主题曲,赢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把悠悠柔肠的二胡和箫笛与铿锵昂扬的钢琴和提琴调和在一起,共鸣交织出一首刚柔并济的美妙乐曲,倾倒了多少中西方观众。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动情地说,这是他在从湖南到北京,再从北京到纽约经受二次剧烈的文化冲击下创作的,湖南的乡土情愫是他创作的基础和源泉。他说,两种文化的碰撞,对海外华人来说,既是难以避免的,但也是把美丽的情感转化为奋斗动力的一笔财富。
一位华裔建筑师朋友曾把他的体会告诉我:西方的建筑,无论是教堂城堡还是民宅官邸大都有一个直插云天的锥角状的尖顶,它反映了西方人追求刺激、激情开放和喜欢挑战的性格。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如宫殿庙宇或传统民居,则无不横长竖短、檐角呈月牙状上翘,似有拥抱上天的感觉,它表达了东方人温和稳重、含蓄内敛的特质。他说,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就是从两种文化的借鉴和融汇中,创造出了不少新颖别致的好作品的。
许多卓有成就的华裔人士,也是在吸纳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后做出了骄人的成绩的。以曾经荣获诺贝尔奖的7名华裔科学家为例,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国内出生和成长,并在国内接受了基础扎实的高等教育,从而得以充分发挥第一代移民的优势,把细致精巧和踏实严谨的东方特质,完善地糅合进喜迎挑战、敢于开拓和勇于探索的西方精神中去,红花绿叶相得益彰,踏上了世界科学的最高峰。应该说,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两种文化的资源上的。
“兼容是一种美丽”。美国夏威夷的华裔小姐选美,在海外的华人世界中是很有名气的。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不衰,原因就在于主办者把东西方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选美”本是纯西方的一种习俗。但在夏威夷的评选活动中,其标准却着重于参赛者的东方仪态和素质,以及她们对中华文化历史和传统艺术的熟知程度。西方文化的形式和东方民族的内涵,水融地糅合在一起,使之具备了坚强的生命力,因而越办越红火,深受当地各族裔居民的欢迎。
择取两种文化的精华,悠游于东西方文化而获得成功的例子,同样也体现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中。我在巴黎时经常到一位法国同事家中去做客,他的丈夫是一位世居海外的华裔科学家,他们客厅的摆设一如他们中西合璧的家庭一样温馨而美满。柔软舒适的法式沙发和黑红锃亮的中国明式家具协调地安放在一起,在宽大的尽显欧式气派的居住空间里,古色古香的中国青瓷和和淡雅古朴的中国字画,不着痕迹地呼应出东方情调。传统和现代、民族的和世界的相互融合,把客厅点缀得雍容华贵、素净典雅。
如果说这是硬件,那么他们的品位还反映在软件上。当你一踏进客厅,迎面飘来的是满屋的咖啡香,因为主人招待的是精致的法式小点心和意大利咖啡,而饭后送上的,则是芬芳清雅的龙井茶,以及龙眼荔枝等东方水果。淡淡的茶香和果味,把主客的情绪引向了遥远的东方。亲切而温暖的文化氛围,让中西客人都久久不想离去。
“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的长孙、中俄混血的阿廖沙,最近在参观王光美图片展览时如是说,“我比俄罗斯人更了解中国,我比中国人更了解俄罗斯,我希望通过我的这些优势,做一个沟通中俄民间文化的友谊大使。”作为海外华人,我们都有两个故乡,我们都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去担当中国和世界交往的民间大使。中国的海外移民人数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么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融会贯通中西文化的海外群体,对移居国来说是一笔财富,对我中华民族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扎口机板式链徐州达一锻压设备有限公司中径背锥角不平衡力定位销座花键间隙鲍尔点